4月21日,中國青年企業家學習大講堂(第15期)暨電子信息產業座談交流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瀚晟受邀作“信息科研成果轉化及產業發展”主旨演講。中青企協領導班子成員,電子信息相關產業在京會員代表,以及線上青年企業家代表約200余人參加活動?;顒佑汕迦A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李紀珍主持。
王瀚晟從清華電子信息科研成果的轉化及產業發展談起,圍繞時代變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概況、科研成果轉化生態的建設三個方面,對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進行的闡述。隨后,線下與會青年企業家代表就科研項目成果孵化、人才聯合培養、產學研用融合、產業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溝通交流。
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瀚晟作主旨演講
時代背景下的挑戰和機遇
從時代背景來看,改革開放距今已經有40多年歷史,從我國當前的發展程度來看,我們已經經歷了較快的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都面臨新的挑戰,這也是一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從國際形勢來看,世界進入了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當前電子信息產業,如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新技術、新業態、新平臺蓬勃興起,深刻地影響全球科技創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挑戰之一:經濟增速的驅動換檔。過去幾十年,我們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來自于投資,資本積累的過程已經基本完成。當前,整體經濟增速開始放緩,從工業化階段向后工業化階段過渡。這是一個“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即整個工業總產值的增長,依賴于投資正逐漸減弱,越來越依賴于綜合技術水平的變化。
挑戰之二:人口紅利的漸行漸遠。 我國人口增速放緩,2022年可能是一個拐點,其發展將會由數量優勢向質量優勢轉變。同時,經過幾十年的高速增長,我們國家的整體城市化水平已經接近70%,也到了增速放緩的階段。人口老齡化帶來了醫療和養老需求的快速增長,同時,面臨著制造業人才向科技創新人才的轉型,技術創新將創造出大量新型工作形態。
挑戰之三:國際多元文化的競爭。當前國際面臨逆全球化的思潮,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利益不均等,加上不同的文明和價值觀,也經常處于難以調和的窘況。從大國競爭的角度來看,在我國展現了大國的責任和擔當,我們希望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真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和共享。這個崛起之路,必然對原有的國際秩序形成挑戰。
挑戰之四: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2020年初,新冠疫情全球大暴發。大流行步入第三年,我們面臨的威脅仍然存在,這是人類共同面臨的自然災害。近期,全球主要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株,特別是BA.2亞分支,較以往病毒株的傳播性和隱匿性都更強,早期發現難度更大了。我國仍將持續面臨同時段多地發生以奧密克戎病毒株為主的疫情防控局面,可以說防控的形勢日趨嚴峻復雜。
挑戰之五:全球變暖與碳中和。這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各國也都承諾了要持續加碼減碳目標,碳中和逐漸成為一場國際競賽,也將深刻影響產業的變革。能源的短缺、供給側改革、綠色交通、新舊動能轉化,這些都構成了科技創新之路上的重要挑戰。
電子信息學科是引領新?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是構建內循環的重要支撐,對國家信息化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有重大正面促進作用,電子信息領域相關的硬科技已經進入了它的黃金發展期。
當前科技領域的創新創業,正處于四大趨勢的上升疊加期。
第一個趨勢是科研投入的增加,伴隨著我國產業升級,從低端制造到高端創新的轉型,這是一個整體的發展趨勢。
第二個趨勢是海外人才的回歸,這幾年歸國的頂尖人才上升非???,2020年增長率達到了33.9%。
第三個趨勢是產業創新的驅動,當前靠投資、靠規模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瓶頸,各個產業都需要新興技術來驅動新應用。
第四個趨勢是金融市場的發展,隨著科技創新投入的大幅增加,當前很多投資從傳統行業向高科技傾斜,北京證券交易所籌備設立和科創板開閘反映了這一趨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最早起源于電機系,就是1932年電機系的電訊組。1952年院系調整正式建系,當時是無線電電子學系,1989年改名為“電子工程系”。
放眼未來,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應該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發展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抓住信息科技變革的機遇和世界信息產業創新中心向中國轉移的機遇,在電子信息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和在中國信息產業走向自主創新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努力從“跟隨者”變成“領跑者”。
電子系的主要任務是迎接變革,擁抱產業,致力建設國際領先的電子工程的學科,培養最優秀的電子科學與技術領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構建起社會信息輸入高校和高??蒲谐晒敵鲛D化的新模式,成功轉化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培養和造就一批創業者和企業家,服務于中國社會,為人類的知識做出貢獻,改善人們的生活。
科研成果轉化生態的建設
對于清華電子系來講,不僅有要發的論文,也要出優秀的成果,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電子信息領域主要是屬于工程學科,其技術好不好,最終是要產業說了算。
電子院的全稱是“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總部位于天津,作為清華電子系成果轉化和對外合作的專職機構,它的定位其實就是清華大學電子信息學科的成果轉化基地。
科技的創新,不僅僅是成果的創新,也是人才的創新,更重要的是機制和模式的創新,這也是我們重要的探索方向。
要建設一流的學科,一方面要有一流的人才,另一方面要有一流的成果。我們希望能解決世界一流的問題,推動國家信息產業的發展。
從學校的角度來說,電子系主要是負責從idea到Paper這個過程,也就是科研階段。Paper到Demo和到產業化的過程,實際上需要政府和電子院的合作。我們希望取得一個泛世界的科技成果,構建起高??蒲修D化的一個新模式。
聯合研究中心相當于虛擬的機構,我們希望電子系有單點的技術優勢和生態企業聚集的優勢,地方政府具有開放的場地、資金和政策優勢,企業具有獲單、落地及售后的模式,我們希望聯合這幾方達成合作的生態,既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也有利于地方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電子學科的建設。
電子院本身也有資本體系,有投資管理的公司——華控電科和自己的基金。在做基金方面,財務投資收益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成為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資本體系的一個環節。
我們希望通過投資構建起產業的生態,為孵化企業的發展提供完整的資本支撐體系和鏈條,可以在后續幫助我們的孵化企業有持續的投資,并建立起良好的資本退出機制。